为东非领头羊注入澎湃动力

  编者按: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濒临印度洋,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接壤,是东非第一大经济体。历史上,这里曾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如今,肯尼亚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依然紧密联系,在“一带一路”的春风下继续描绘美好蓝图。

  肯尼亚是四航局海外布局的重要板块。自2007年进入肯尼亚市场,承接肯尼亚蒙巴萨港KIPEVU桥维修项目以来,四航局先后辗转蒙巴萨、内罗毕、拉姆郡,承接了蒙巴萨港19号泊位及后方堆场、蒙内铁路、蒙内港支线二期等港口、铁路项目。截止目前,四航局在肯尼亚共承建了港口项目3个,铁路项目2个,在肯尼亚市场经营累计合同额高达14.24亿美元,稳扎肯尼亚区域市场。四航人用过硬的技术和质量,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在肯尼亚地区建造了“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桥”。这些品牌工程不仅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非地区打造了有力支点,还让四航品牌在肯尼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初出茅庐,“白手起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着几十年发展史的老牌企业——四航局有着国际化的基因。从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滇缅公路的建设,到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为赞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和越南等国家的项目实施输出大量的技术人才和机械设备,适逢改革开放春风,四航局迈出了勇闯海外的步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参与国际工程项目角逐。几十年间,四航局从“初出茅庐”变为“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神话,在国际建筑史上不断书写着新篇章,逐渐掌握强势的话语权。2019年,四航局正式入选国家商务部2018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百强企业,名列第18位,成为获此殊荣中排名第一的局级单位。这是对四航局海外事业发展最无可比拟的嘉奖。

  然而,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肯尼亚区域市场开拓给予的巨大动能。2018年,四航局海外业务存量达到18亿美元,仅肯尼亚片区新签合同额高达4.396亿美元,肯尼亚区域市场举足轻重。

  早在2007年,四航局就已经踏入了肯尼亚市场,开始蒙巴萨港的重要交通干道——Kipevu桥维修改造工程,四航人利用混凝土结构采用外加电流保护技术和硅烷防腐技术,让这座老桥的使用寿命可延长30年以上。

  2011年,依托中国交建“一体两翼”平台,四航局承接肯尼亚蒙巴萨港19号泊位及后方堆场项目,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白手起家”。

  “重演过去的景象,将其放置在蓝天之下,厚土之上,我们能亲眼看见这天与地,他们如同很久以前一样。”这是时任项目技术员,现任四航局一公司工艺技术部副经理陆治周最真实的心理写照。时隔多年后,他站在蒙巴萨19号泊位码头,回想起参建一公司第一个肯尼亚项目时说:“当时内心感到非常兴奋,但又掺杂着担忧。”蒙巴萨港19号泊位及后方堆场项目的项目团队成员都是二十出头,活力有余,经验却不足,四航局一公司国际市场部经理陈志平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公司当时初入肯尼亚的境遇。

  本以为可以在全新的地区环境大展拳脚,但船机设备、资源、建设人才缺乏,没有与中国路桥合作的经验等现实摆在眼前,想要厘清头绪似乎都有点困难,沉闷的压力感笼上这群开拓者的心头。

  尽管他们是一群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但他们非常擅长学习。迅速组建的项目团队,包括时任项目经理焦绪学、项目部书记刘孟、项目总工程师兼生产经理林治平等人,他们有的从埃及塞德东港项目过来的,有的是以前安哥拉项目的老战友,不仅带给项目团队一系列埃及塞德东港项目的建设经验,还在项目部掀起“传帮带”的学习热潮,不断给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区域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为了更快地上手,青年员工也火力全开。蒙巴萨19号泊位及后方堆场项目对于以中国路桥项目见长的四航局一公司来说,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工项目,大部分员工也都是第一次接触水工项目。“当时施工任务紧,晚饭也常常是在现场解决,然后继续加班到夜里,看着工人们完成当天最后一道工序,我们才离开现场,返回驻地。”陆治周说。青年员工为了不断拓宽和完善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现场指导和管理能力,每个人都以“三勤”标准监督自己:一勤跑,多跑现场;二勤看,抽尽可能多的时间熟悉各类技术资料;三勤思,开始一个新工序前思考,完成一道工序后及时总结、再思考。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方法使得像陆治周、吴青华这样的青年技术员快速成长起来,成为项目部的管理骨干,也填补了四航局在肯尼亚区域市场的人才空白,为四航局海外水工项目施工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蒙巴萨19号泊位及后方堆场项目采用筑岛法施工,需要利用大量工程船舶进行水上施工。考虑到肯尼亚市场零船机设备的窘境,项目部初步决定租用当地设备或者从遥远的苏丹调遣,但协商过后,不仅租金、调遣费难以接受,而且不利于未来公司区域化市场经营。“宁从一穷二白的底子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也要打破受制于人、没有资源优势的窘状。”于是,从蒙巴萨港19号泊位项目开始,一台台大型的船机设备正式登上肯尼亚市场,四航局一公司正式购进第一批船机设备,投入项目建设。看着第一批购置的5艘船机设备:“四航抓15”、“四航泥25”、“四航泥26”、“四航桩10”和“四航采砂1”等设备陆续进场,焦绪学心踏实了不少。

  此后,项目全员只争朝夕,两年时间,项目顺利完成了移交,成功赢得了中国路桥和肯尼亚港务局的认可,与当地市场建立了友好关系。肯尼亚港务局19号泊位项目经理阿玛迪说:“四航局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建设工作,经检验,项目质量完成符合标准。我们对中国公司非常信任。”2014年,该项目还荣获了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

 

  大展身手,确立“江湖地位”

  2013年12月,乘着“一带一路”的春风,四航局成功参与“百年工程”蒙内铁路项目的建设,负责实施蒙内铁路的起始点,也是这场“百年工程”大会战中最具制约性和控制性的关键性标段——从蒙巴萨港往内罗毕方向73公里的一标段。

  两年刚过,四航人将从港口转战铁路,在这片东非大地上与兄弟单位同台比武,每个人都压力重重。项目建设之初,四航局总经理李惠明就提出要求:“要用务实的理念、严格的管理,发扬四航局敢打硬仗、敢打胜仗的作风,铸造精品工程,捍卫四航局在肯尼亚市场的形象。”

  “这的确是场硬战,而且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征地工作举步维艰,时任项目书记刘孟深有体会,“没想到人生第一次参与发布会的经历,是发生在征拆大会上,真是终身难忘。”在这个土地私有化的国家,要为铁路沿线争取每一块土地都必须经历一场又一场布满“长枪短炮”的媒体发布会。与当地居民、各村村长、地方议员等进行长达5小时以上的解释成为家常便饭。“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当地人民的一个个‘心结’逐渐解开,让他们对中国企业充满信心与期待。”刘孟回忆道。

  项目部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周边村落走访慰问,了解当地孤儿院孩子们的基本情况,给他们提供学习用品、必要的生活物资,还定期组织趣味课堂走进学校给他们上课,改造修建的蓄水池.....项目团队用尊重和平等与当地居民真正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征拆难题,得到了蒙内铁路总经理部的“绿牌”嘉奖。

  一标段正处于全线的“咽喉”位置,蒙内铁路十大控制性工程中蒙巴萨港站、蒙巴萨西站、蒙巴萨特大桥三项均位于一标。这三项控制性工程,拆迁难度大,安全风险非常高、生产组织形势十分严峻。时任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孙立强牵挂着说:“苦不苦,看老伍,成不成,还是看老伍。”被大家亲切称呼的“老伍”——时任蒙内铁路项目常务副经理伍伟军此时却笑不起来。

  这是确立四航局在肯尼亚“江湖地位”的项目,尽管曾参与了太中银、哈大和贵广铁路等国内重大铁路的建设,但是面对海外的铁路建设,没有任何经验何谈,这给项目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考验。顶住压力,伍伟军坚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全面推进生产,“每个工区直接由项目副经理直接进行现场协调管理,讲指挥体系直接推到最前线,狠抓落实。”项目部立即对班组建设进行了创新优化,并全范围推行安全、质量、进度奖惩机制,全面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项目建设正式进入正轨。

  随后,项目常务副经理伍伟军、总工程师梁立峰凭借着丰富桥梁施工经验,把自带操作平台的墩身模板(在施工过程中,将操作平台和墩身模板可装拆地合为一体,省去了高墩常规施工过程中以搭设脚手架作为施工平台的方式)的工艺带到蒙内铁路马泽拉斯一号桥的建设中。“这样的中国式工艺技术不仅使施工省去大量钢管等周转材料,更是节省了成本,提高了高墩施工工效。”伍伟军说。同时该技术也应用到马泽拉斯二号桥和马泽拉斯特大桥的空心墩柱施工中,使马泽拉斯特大桥施工成为全线施工的样板,树立了四航标杆。

  除了“中国标准”的施工技术以外,项目团队还把《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责任书》、《质量控制一览表》等一系列中国式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带到蒙内铁路建设中。伍伟军说:“蒙内项目自检、互检、专检的工程质量三级检查制度的使用可以说给当地劳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管理体系学习机会。”此后,项目部有7名肯方试验员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得相应检测项目的证书。这让蒙内铁路监理联合体的肯方监理工程师Amos都尤为赞叹:“在蒙内铁路一年的实验检测工作,让我了解和理解了中国铁路标准,采用中国标准建造的蒙内铁路质量杠杠的。”

  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项目部对项目质量要求十分严苛。“推行中国标准,建设百年工程”。在四航局蒙内铁路项目部工地现场、拌合站和营地都有这样的一句标语。这也是四航局在肯尼亚区域市场确立“江湖地位”关键的一招。

  “远程视频监控紧盯每一个生产环节,路基过渡段每填筑完成一层路基均要拍照上传总经理部以进行统一监控。”蒋正舜说,“凡进入现场的原材料,项目部试验室严格检查生产厂家的质量保证书、检验合格证等,坚决将不及格原材料拒绝在源头。”直到项目完工时,项目部试验室完成水泥检测、钢筋原材料检测、填石料进场检测等超过千次。

  这些都是四航局乃至中国交建在建设蒙内铁路时,对“中国标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四航人在蒙巴萨西站以单日2.5万立方米路基填筑量的最高纪录展现在蒙内铁路的建设舞台上时,孙立强不禁赞叹:“在严要求、高标准的情况下,四航局团队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标段的施工值得全线标段学习。”

  2017年5月13日上午,在中肯两国人民的热烈欢呼声中,看着一辆崭新的客运列车从肯尼亚蒙巴萨西站驶出,以时速110公里的速度向内罗毕疾驰而去,四航建设者们喜极而泣——四航局参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正式通车!四航局用4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总经理部、蒙巴萨分指挥部绿牌奖励26张,文件奖励10次,中交“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中交“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正式在肯尼亚市场站稳了脚跟,确定了“江湖地位”。

  与此同时,依托蒙内铁路项目的实施,四航局在肯尼亚市场的装备格局正逐渐发生质的改变,以四航局一公司为主力军的肯尼亚市场更加注重“走出去”的资源整合,逐渐形成了以肯尼亚为中心的海外装备调配管理模式,从此项目实施对装备的需求丝毫不必担心。

 

  全面进军,扎根肯尼亚

  追寻着肯尼亚片区发展的足迹,位于肯尼亚东北部海域,距离内罗毕200多公里的拉姆岛也纳入了四航局肯尼亚市场开拓范围之内。阳光洒在拉姆蔚蓝的海面,陆上的绿色丛林与白色建筑相映成趣。从2016年底,四航局肯尼亚拉姆港1-3号泊位项目建设工地上就是一幅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繁忙景象。

  拉姆港1-3号泊位项目总长1200米,采用高桩梁板结构,共需钢管桩1440根,在项目策划初期,如何生产、运输钢管桩成为后续施工的关键。然而,如果根据常规在国内制作之后通过海运运送至现场,一来项目部将面临海运风险大、运输距离长、运费高昂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四航局正在做一项全新大胆的尝试——在海外设立钢管桩加工厂。“这在四航局乃至整个肯尼亚片区都没有先例可寻,是四航局在海外市场经营中的一项伟大尝试。”拉姆港1-3号泊位项目经理曾华彬说。

  2016年12月7日,伴随着机械轰鸣,四航局在东非地区的第一条螺旋焊管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包括螺旋焊管生产线、打砂除锈生产线以及自动喷涂防腐生产线。

  谈及在海外就地设立钢管厂的好处,分管下部结构工区的工程部副部长邹子丰的体会最为深刻。在沉桩施工现场,他指着一根根高低不平的钢管桩介绍道:“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钢管桩的长度控制一直是个难题,就地设立钢管厂,可以根据施工需要直接定制管桩长度,你看那些比较长的桩,以后通过割桩可以回收拼接,然后送回钢管厂进行再加工,既可以提高钢卷板的利用率,又有效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商务经理涂启达则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购买国内生产好的钢管桩然后再海运到现场,不仅面临着海上运输的安全风险,而且还要支付更加高昂的运费和清关费用”,经过初步统计,采用现场设立钢管厂的方式,在扣除厂房设备的投入之后,仅运输费用的节约就达到了2000万元。

  四航局首个钢管桩加工厂的设立,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无疑为四航局深耕肯尼亚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随着硬件实力的不断提升,实际上,四航团队在进入肯尼亚市场以来,就始终把属地化管理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将项目部打造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优先招聘、录用当地员工,以技能培训为支撑,为肯尼亚地区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在肯尼亚区域市场的软实力。

  今年4月8日,被肯尼亚中国经济贸易协会评为“优秀员工”的阿尔弗雷德来到上海参加了为期8天的中国行活动,到中国基建行业和高新科技行业的优秀代表企业里参观学习。在拉姆港项目部工作了近3年的阿尔弗雷德兴奋地说:“在拉姆港项目上,我不仅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改变我生活面貌的专业技能,还让我拥有了一次了解中国这个国家的机会,回去我将向我的孩子描述我眼里的中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

  提起阿尔弗雷德,他与他的中国师傅张志钢跨越多年的师徒情谊已经成为项目部的美谈。从蒙巴萨港19号泊位项目到拉姆港项目,他跟随中国师傅学习4年,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技术精湛的优秀吊机操作手,面对项目部海上施工风险,上部结构钢模板、预制面板的吊装等一系列困难,他都得心应手。实际上,在拉姆港项目,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在中国项目部成长起来的肯方员工,如华盛顿、里根等,都获得了中国路桥授予的“优秀员工”称号。

  肯方员工的成长无疑是值得四航人自豪的事情。四航局项目团队将属地化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积极组织多形式的项目培训,注重培养当地专业人才队伍。在拉姆港项目施工高峰期时,肯方员工高达700多名,和中国员工相比,占比达到9:1。肯方员工里根动情地说:“中国企业仿佛为我们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门,给予我们机会去创造生活的更多可能。”

  同一时期,四航局在肯尼亚的第一个隧道项目——内马铁路项目也正值大干时节,像里根和阿尔弗雷德这样的属地化工人同样很多。他们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把在内马铁路项目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为祖国的繁荣兴旺助力添彩。在东非大裂谷边缘,他们和中国建设者们共同穿越5条断裂带,与塌方、落石、浅埋、偏压、崩塌、软弱围岩等诸多不良地质现象作斗争,一路过关斩将,为东非地区建设最长的隧道,打通东非大动脉。

  在恩贡山隧道施工现场,内马铁路项目肯方安全部员工安琪,为此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她说:“自己能融入项目部这个大家庭,接触到中国管理理念,为内马铁路项目部员工服务,为家乡铁路贡献一份力量,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扎根肯尼亚,四航建设者不仅用心创造建筑杰作,铸就一座座“友谊丰碑”,更用真诚得到了肯尼亚人民的认可,成为了他们可信赖的朋友。

 

  豪情满怀,绘就美好蓝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进新时代,几多憧憬;绘就新蓝图,豪情满怀。

  从2007年初入肯尼亚,到如今已过了12个年头。这是困难与突破交织、激情和干劲交融的12年。12年,四航局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成长为有理想、有目标的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实现了在肯尼亚历史性的跨越。成功扎根肯尼亚,四航人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正向着更大更强的目标迈进。

  2019年2月1日,蒙巴萨港新建KOT油码头项目正式开工,总工期30个月,预计将于2021年完工。这一次,四航局打破以往的工程建设模式,第一次以总承包的身份承接工程项目,又开启了一扇智慧大门。该项目是四航局在肯尼亚区域市场首个集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于一体的大型EPC项目。

  “第一个油码头项目,在海底油气管道安装、机电阀站等方面,完全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项目副经理潘峻介绍说。但是,项目经理陈志平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心里的“小目标”:“我们要以获得鲁班奖为目标前进。”

  从空中俯视,印度洋一派安静祥和,船舶有条不紊、温和驯顺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行驶,把必要的材料运往四航局项目的施工现场,开启着一段段忙碌生活。截至今年4月,四航局在肯尼亚拥有施工船只22艘,包含打桩船、采砂船、自航运输船、驳船、拖轮、锚艇等,分别服务于、肯尼亚拉姆港项目、坦桑尼亚达港项目、彭巴项目等,专业船员117人。这一系列船舶,以肯尼亚蒙巴萨港为中心,形成了四航局实际意义上的“东非舰队”,还为此配备了专业的维护团队、根据现场需要建立维修车间和配件仓库,由维护团队对设备统一检查维修,对设备配件统一采购管理及使用,为项目施工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12年间,四航局在肯尼亚区域市场经营总合同额已超过14亿美元。作为肯尼亚市场开拓的主力军,四航局一公司也在这片东非大地稳扎稳打长达8年,立下汗马功劳。四航局一公司总经理卢玉荣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充分发挥海外市场的船机设备优势,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者进入区域的门槛,实现公司在东非区域落地生根,为四航局的市场经营贡献力量。”

  5月,肯尼亚已经进入雨季,在阳光、大雨的复杂条件下,四航人将热情、激情、真情,连着汗水都融进“四海为家,开拓为志”的建设历程之中,共同托起四航局海外区域市场不断崛起、壮大的瑰丽梦想。(欧璐璐)


新闻聚焦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